close

木瓜原名為番木瓜,學名為Carica papaya Linn,為番木瓜(Caricaceae)科、番木瓜(Carica)屬,即為我們日常在市場上買到的食用木瓜水果。其種名「Papaya」,為東南亞地方土名papaia演譯而來。


而真正本叫做「木瓜」的木瓜,學名為Chaenomeles sinensis Koehne,為薔薇(Rosaceae)科、木瓜(Chaenomeles)屬,應用於中藥藥材,又稱「宣木瓜」、「川木瓜」或「木桃」,酸澀溫無毒,主要作用為袪濕痺,舒筋活絡,主治霍亂轉筋,濕痺腳氣,肢體拘攣重痛,腰膝痠痛,中暑瀉痢,急性胃腸炎。


番木瓜原產於熱帶美洲,大約起源於南美洲北部區域、中美洲及墨西哥南部,然真正原始起源地已不可考,目前已廣泛於世界各地栽培了。約在西元1550年左右,西班牙人將番木瓜種子攜至菲律賓,再自菲律賓陸續傳至東南亞各地、印度及中國南方。中國自古習慣將國外稱番邦、番地,由於其果如瓜,且為木本植物,故名番木瓜、番瓜,臺灣及兩廣則通稱木瓜。以下貼文將使用番木瓜的流行名稱「木瓜」,來代表番木瓜。根據清朝聞名的植物學家吳其濬所撰寫的植物名實圖考(西元1848年刊),其中有番瓜之記述,云:「番瓜產粵東,海南家園種之,樹高二三丈,枝直上,葉柄旁出,花黃,果生如木瓜大,生青熟黃,中空有子,黑如椒粒,香甜可食。」。番木瓜自收載於圖考之書籍開始計算,至今傳入中國及亞洲熱帶地方至少已超過150年的歷史。臺灣最早是由廣東傳入,年代已不可考,至1903年從夏威夷引進新品種及1915年引入爪哇種。當時推廣栽培只供作養豬飼料,至1908年才開始宣傳供食用推廣,此後就逐漸大量種植,以供應鮮果日常食用。


西元1954年,鳳山試驗所自夏威夷引進,育成「蘇魯一號」。1967年,再自夏威夷引進,育成品種「日陞」。1971年,鳳山試驗所利用「哥斯大黎加紅肉種」與日陞種雜交,育成雜交種「台農一號」;同年,亦利用「泰國種」與日陞種雜交,育成雜交種「台農二號」;並於同年,亦利用「菲律賓種」與日陞種雜交,育成雜交種「台農三號」。1987年,鳳山試驗所利用「佛州種」與「哥斯大黎加紅肉種」雜交,育成雜交種「台農五號」,此為台灣第一個耐輪點病毒的新品種。1998年,鳳山試驗所利用蘇魯一號與日陞雜交,育成雜交種「台農六號」,此為抗「橡皮肉」品種。1982年,農友種苗公司育成一雜交種,「農友一號」。再於1986年,農友種苗公司再育成一雜交種,「紅妃」。


台灣栽種的木瓜品種,以台農二號及日陞為主,栽培時皆採用網室栽培法,以防範蚜蟲傳染輪點病毒或其它病毒,並配合合理用藥,以產出香味濃、甜度高而風味獨具的木瓜。因台農二號生育強健,開花早、結果部位低,果皮濃綠,幾乎每一顆皆能維持 一台斤 左右的重量,香味濃、甜度高,果肉品質佳,深受消費者青睞,佔台灣木瓜栽培總面積90%左右,為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產品。目前台灣消費木瓜多是成熟後採收,一旦木瓜在樹上開始熟,其抵抗疫病能力就急速降低,特別目前農民多採網室栽培,當濕度高,尤其台灣夏季下雨頻繁,果實發育期間噴葯總在20次上下,果實才能順利軟熟供食。由於網室栽培,室內通風、日照不良,溫差大,因此果肉易產生「橡皮肉」現象,風味不佳,加上梅雨季節,因此特別在五、六月採收者較容易發生橡皮肉的現象。自播種到開花日期,大約需要6-8個月果實成熟日期,以產季來說,木瓜仍以910月採收的最為香甜,但許多瓜農累積多年經驗且搭配著新的栽種知識與技巧,現在連冬天所推出的木瓜也十分可口,在季節上的口感差別已不如從前明顯,要說台灣的木瓜一年四季都香甜可口也不為過。


木瓜依性別可分為三種,一為雄株(公木瓜),開公花(繖形花序),花中僅含雄蕊,僅開花不結果或偶結小果,除做授粉樹外,無經濟價值;一為雌株(母木瓜),開母花(總狀花序),花中僅含雌蕊,需人工授粉才能結果,結果呈圓形或短橢圓形,其果又稱作「母仔瓜」,其種子可再播種,長出來的後代還是有雄株、雌株、兩性株三種,另一為兩性株,開兩性花(圓錐花序),通常雄、雌蕊同花,栽種時可免人工授粉的工作而降低成本,結果呈條狀長橢圓形,一般又稱作「春仔瓜」,其種子亦可再播種,而且長出來的後代以兩性株的比例較大。由於雌株之母仔瓜,果肉薄,及人工授粉麻煩,較不受農民喜愛;因此由於兩性株之春仔瓜,果肉厚,又不需人工授粉,而深受農民喜愛;所以在市場上買到的木瓜,幾乎100%都是由兩性株所長出來的木瓜。


依中醫的看法,水果可分寒性、涼性、溫性、熱性、平性之五性,及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五味。木瓜則歸屬於味甘、微寒性平之水果。


木瓜之營養成分表(每百克含量)如下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水果名稱


營養含量



熱量



Vit. A



Vit. B1



Vit. B2



菸鹼素



Vit. C









Kcal



(RE)



mg



mg



mg



mg



mg



mg



mg



木瓜



52



40.7



0.03



0.41



0.4



74



4



220



18



資料來源:衛生署食品衛生處


http://www.doh.gov.tw/CHT2006/DM/DM2.aspx?now_fod_list_no=602&class_no=3&level_no=4


由以上營養表來看,木瓜的營養價值極高,含量高者主要在於維生素A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維生素B3(菸鹼素)、維生素C、鉀、鈣、b-胡蘿蔔素、木瓜酵素、木瓜鹼等,其鈉含量極低,可真正算是低鈉高鉀之食品。木瓜亦是維生素B9及維生素E的不錯來源,且木瓜亦同時含有茄紅素及b-胡蘿蔔素。木瓜之極高營養價值,為水果中之上品。木瓜富含維生素,為使維生素及木瓜酵素免遭高熱破壞,因此成熟木瓜最好生食,勿烹飪食用。木瓜在中國素有「百益之果」與「萬壽果」之稱,顧名思義,多吃可延年益壽。木瓜性味甘平、微寒、無毒,大部分的人都適合食用,並且有益健康;惟有體質虛弱及脾胃虛寒的人,可少食,但不宜經過冰冷後食用較好。


木瓜中所含的茄紅素(紅色色素)b-胡蘿蔔素(黃色色素)皆屬於「類胡蘿蔔素」的一員,目前已知的類胡蘿蔔素大約有600種以上,類胡蘿蔔素是屬於一種色素脂質。這些類胡蘿蔔素化合物就是高等植物中,包括蔬菜、水果的表皮、果肉等,黃色、橘色、綠色色素最主要來源。根據色彩學原理,我們可知道橘色系其實就是黃色加紅色的表現,因此b-胡蘿蔔素的黃色來源加上茄紅素紅色來源,就使得木瓜果肉呈現橘黃的顏色。若木瓜食用過量,會使血液中的類胡蘿蔔素含量過高,類胡蘿蔔素便會沉積至皮膚上,使皮膚看起來黃黃的,即患了所謂「胡蘿蔔素血症」(carotenemia)類胡蘿蔔素特別傾向於沉積在皮膚角質層厚的地方、皮下脂肪豐富的地方或皮脂腺多的地方,而由於人體角質層最厚的皮膚為手掌與腳掌,因此手掌與腳掌會特別黃。而患有胡蘿蔔素血症的人,眼睛的眼白不會變黃。因此,只要看到皮膚變黃但眼白不變黃,就可能為胡蘿蔔素血症而非「黃膽」了。除木瓜外,含有大量類胡蘿蔔素的蔬果,尚有紅蘿蔔、南瓜、甘薯、芒果、橘子、柿子等,這些蔬果食用過量,皆易引起胡蘿蔔素血症,而使皮膚變黃。會造成胡蘿蔔素血症的劑量,大約每天攝取類胡蘿蔔素30毫克(mg)以上,且持續數週之久。若每天吃兩顆木瓜,約連續吃一星期以上,則皮膚應會明顯變黃。若患了胡蘿蔔素血症,皮膚變黃,亦不必驚慌,只要停止食用高含量類胡蘿蔔素之蔬果,約2-3週,皮膚黃色色素會自然慢慢衰退消失,對身體並不會造成傷害。


木瓜中含有大量的半胱氨酸-內切呔酶(cysteine-endopeptidase),如papain(俗稱木瓜酵素)chymopapainglycyl endopeptidase、及caricain,其佔木瓜總酵素含量的80%以上。內切呔酶,此酵素主要可將蛋白質切成分子量較小的多呔(polypeptide),而半胱氨酸-內切呔酶,則是專門找蛋白質分子上的半胱氨酸的位置切斷蛋白質的酵素。由於木瓜富含半胱氨酸-內切呔酶,因此甚有益於腸胃消化蛋白質;更且,木瓜所含大量酵素,更有能力幫助分解醣類及脂肪。因此在大魚大肉的大餐後,不妨吃木瓜,非常有助於蛋白質及脂肪的消化吸收。


一般俗稱的木瓜酵素,指的是papain,其含量只不過佔總內切呔酶含量的5-8%而已。木瓜酵素的益處,略舉數項如下:(1) 木瓜酵素可分解蛋白質、醣類、及脂肪,木瓜酵素可以幫助消化,可消化比本身重 35 倍的蛋白質,其分解脂肪的能力可以說是木瓜最大的特色,細菌或黴菌等原始生命也都無法分解脂肪。(2) 木瓜酵素能強力分解食物或體內衰敗的細胞組織或老廢物,就像是感應器一樣,有強力的選擇性來分辨出老舊、壞死、受傷、異常的細胞蛋白質加以分解,但不會對體內正常細胞產生任何作用。換而言之,它對癌症有效。(3) 它有分解脂肪的作用亦可分解血管內的中性脂肪和膽固醇。此外,分解醣的作用能夠提高醣的代謝,它可重建血管、健康血液,使全身血液循環順暢,恢復青春。(4) 木瓜中含有的木瓜酵素,不僅可以分解蛋白質、糖類,更可分解脂肪。乳房的大小和脂肪有很大的關係,往往會出現減肥瘦身的時候先「瘦」下來的是乳房,所以既然木瓜中含有能分解脂肪的木瓜酵素,也就意味著木瓜其實能起到減肥瘦身的效果,因此只可能會縮小乳房,而不可能會如傳說中會增發乳房。不過,吃木瓜倒是有助乳腺發育,有催奶效果,對產後婦女食用木瓜能增加乳汁量。


在未成熟的青木中,其所含的木瓜酵素,約為成熟木瓜之兩倍含量,所以民間常以青木瓜做為燉補食品,殊不知在高溫燉煮下,木瓜酵素大都已破壞,無法達到預期之食療效果,因此青木瓜以涼拌方式食用較佳。


木瓜中仍含少量有機酸,如草酸,不利於鈣質吸收。所以欲攝取鈣質食物時,勿與木瓜同食。以牛奶來說,若要攝取鈣質,則勿與木瓜同食;但若要攝取牛奶中蛋白質、脂肪,則可與木瓜同食,以增加蛋白質、脂肪的吸收能力,冰涼(忌高熱)木瓜牛奶便是不錯的選擇,營養非常豐富。


木瓜含有番木瓜鹼(carpaine),據研究具有抗淋巴性白血病細胞的強烈抗癌活性,及抗淋巴性白血病的腫瘤細胞活性;會刺激心肌細胞降低平均動脈血壓;對中樞神經有麻痺作用;加強子宮收縮,會引起孕婦流產及婦女不易受孕。然適量番木瓜鹼不致對身體造成傷害,過量則有不利的效應。因此欲生育或懷孕之婦女,勿過量食用木瓜,以免不易受孕或流產,然適量食用木瓜,並無大礙,不必因曀廢食,番木瓜鹼要大量才具有傷害性,除非食用青木瓜,適量吃成熟木瓜要過量並非容易。


由於木瓜完熟後果肉軟化不耐運輸,因此農民多在木瓜六、七分熟時採收,要販賣時再用電石催熟。選購木瓜時,最好選擇果皮細緻光滑,黃中帶一點點綠,在手上有重量感,果尾端呈尖形者。且最好選個頭較大的,身材比較胖的,小而瘦的一般來說果肉也比較薄。選蒂頭乾白的,若蒂頭是黑濕的就是過熟快要爛了。買的時候想一下,是要馬上吃,還是要等一等,用手指壓壓蒂頭周邊(即果蒂周圍),如果要馬上吃,蒂頭周邊要選軟的,如果要等一等再食用,則要選擇稍硬些。


整顆木瓜買回後,清洗果皮,置於乾爽常溫即可,勿置入冰箱,因貯藏於10oC以下,易產生冷害。但若在低溫的寒冬,可用2-3層報紙包裹,令保暖漸漸熟化。勿置於濕熱附近,以免木瓜腐敗。木瓜熟化過程,果皮綠色漸漸褪去,終至整顆變黃,而且果皮表面會生出許多亂亂密密的灰色斑點,但不必擔心,這些斑點並不影響木瓜的風味。至於如何判定木瓜何時可以食用和表皮的顏色沒有關係,因為放在冷涼沒有光線的環境下,表皮的葉綠素容易分解而使表皮呈現黃色;而最正確的判斷方法則是按壓木瓜的蒂頭周圍,感覺變軟了(富彈性更好)就可以食用了,此時拿起木瓜用鼻子聞一聞,應有清香味(aroma),如果有點臭味,就不好吃了。至於已切塊之木瓜,應封於保鮮袋或保鮮盒內,並置於冰箱之蔬果區,且應儘快食用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瑞清伯ㄟ木瓜 的頭像
    瑞清伯ㄟ木瓜

    瑞清伯ㄟ木瓜- 高樹木瓜達人-洪瑞清- 蔬果達人-邱錦春

    瑞清伯ㄟ木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